close

2014年9月29日,莫言在巴黎參加學術研討。圖/CFP2014年8月16日,莫言在秦兵馬俑博物館參觀。圖/CFP2013年9月15日,臺灣高雄,莫言與星雲大師對談。圖/CFP
  (上接B06版)
  事務 參觀
  ●地點:臺北 高雄 西安 廣州
  2013年9月中旬,莫言第六次造訪臺灣,參觀臺北故宮博物院和臺灣高雄佛陀博物館。參觀過程中莫言稱很感動於很多導覽員義務為游客服務的態度。他感慨臺灣社會各界的服務精神也是大陸一貫提倡的,保持仁心、做好事、說好話,這是兩岸相通的服務精神。
  2014年8月16日,莫言與法國諾獎得主勒·克萊奇奧現身陝西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用1個半小時穿越2000多年與秦俑軍陣“零距離”接觸。在參觀過程中,除了講解員向莫言介紹銅車馬的製作工藝時,莫言簡單與之交談外,其餘時間莫言選擇“觀而不語”。參觀行將結束,勒·克萊奇奧在留言簿上題寫:“首次參觀秦兵馬俑,懷著敬畏之心,感受到人文情懷的厚重。”
  2014年8月19日,在廣州參加第三屆南方國際文學周開幕式當日,莫言在相關人員陪同下參觀了南方報業傳媒集團“289藝術園區”。
  事務 做編劇
  ●地點:陝西寶雞
  2014年9月3日,電影 《法門寺》(暫定名)題材研討會在陝西寶雞法門寺博物館舉行,莫言與眾多專家學者圍繞拍攝一部什麼樣的《法門寺》題材電影展開研討。而莫言已確認擔綱該片總編劇,他在研討會上表示,不拍穿越劇,也不拍“戲說劇”,這應是與會者的共識。
  事務 題字
  ●地點:北京 濟南 上海 濰坊 河北安平 四川眉山
  2012年10月14日,反映中國奧運史上首金獲得者許海峰奪金背後故事的影片《許海峰的槍》在全國政協禮堂舉行首映式。電影片名“許海峰的槍”為莫言題寫。
  2013年1月5日,位於北京德勝門出版創意產業園區的精典博維書屋開幕,莫言為其揭牌,且特地為精典博維書屋題寫了“書屋”二字。
  2013年7月4日,莫言抱病為山東衛視明星真人秀節目《中國星力量》題詞“準備好狀態,爭演紅高粱”。據相關工作人員稱,莫言破天荒為電視節目題字,一是為了支持家鄉媒體山東衛視,二是被節目追夢的主題打動。
  2013年7月31日,莫言因檔期無法親臨上海書展,故為思南公館打造的書展分會場題字“思南文學之家”,以此“特殊方式”參加2013上海書展。
  2014年4月19日,第31屆濰坊國際風箏會開幕,莫言於當日向家鄉濰坊贈送題字風箏表祝福。
  2014年5月5日,作家孫犁誕辰101周年。孫犁故鄉河北安平為紀念孫犁,對其位於孫遙村的故居進行原址復建,莫言為“孫犁故居”題字。
  2014年8月12日,成都藝術職業學院青神校區奠基典禮在眉山市青神縣舉行。莫言為新校區親筆書寫字幅詩:雞聲響起夜將闌,野店燈火照荒山,行客莫貪熱被窩,收拾上路趕早船。
  2014年9月7日,第六屆北京“詩意中國——中華世紀壇中秋國際原創詩會”在北京中華世紀壇舉行,莫言為本次詩會題寫“詩意中國”。
  事務 對話
  ●地點:北京 高雄 西安 廣州
  2013年5月5日,央視《開講啦!》欄目把錄製現場搬到了北大,撒貝寧和學者範曾擔任主持人。楊振寧、莫言兩位不同領域的諾貝爾獎獲得者相聚北大,與年輕人聊“科學與文學”等話題。在談到天才話題時,莫言稱研究物理學的楊振寧才稱得上天才,而文學的評定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他笑言:“假如有來生,我要去學物理,研究天文學。”
  2013年9月15日,臺灣佛光山佛陀紀念館“星雲人文世界論壇”,莫言與星雲大師對談“看見夢想的力量”。莫言建議年輕人不要急著追尋文學夢,他認為慈悲、智能是更重要的課題。
  2014年5月17日,北京當代MOMA百老匯電影中心,莫言對話張藝謀,談對《歸來》的感受,以及27年前拍《紅高粱》時的往事。莫言稱,看《歸來》時他流了不少眼淚,這部電影雖然故事上比較老套,但表達的東西直指人心。和當年藝術上有些遺憾但洋溢著青春朝氣的《紅高粱》比,《歸來》是收斂的結果。
  2014年8月17日,莫言和勒·克萊齊奧兩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展開對話。面對媒體,莫言澄清了不少關於自己獲獎後的傳聞,並稱“瞭解一名作家最好的方式是讀他的書,我的舊居也沒什麼可看的,無非就是給它附加了一個文化符號而已。”
  2014年8月17日,莫言和電影作曲家、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趙季平、陝西省文聯副主席高建群和西部電影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宏談西部電影,稱“現在很多人把電影《紅高粱》看作陝北題材,我說這應該是一部東西結合的電影。藝術家創作最終要向生活靠攏。”
  2014年8月19日,在第三屆南方國際文學周上,導演許鞍華和莫言“跨界對話”,交流了彼此對“黃金時代”的理解,莫言坦言“黃金時代”應該擁有文化上的包容心、開放性。
  ?結語
  歷時兩年,14個地方,數不清的活動、演講和參觀,我們梳理的這片“足跡”,恐怕莫言自己也無法準確勾勒出來。眾多事務中,如果非找出一件與寫作有關的,也就是2013年4月其新書《盛典——諾獎之行》的發佈會了。然而,這卻是一本與寫作本身無關的書。它由一個叫做“莫言文學村”的團體編著出品,編輯記錄莫言諾獎期間的每日活動、演講、採訪以及感想。
  然而,公眾對莫言一哄而上且持續不散的關註,仿佛成為了一種不需要有當事人意志參與的自我狂歡。因為,國內在經歷了對諾貝爾文學獎長久的渴望後,需要“消費”莫言,需要有一個值得追捧的文學偶像。誠如莫言在2012年12月的領獎演講《講故事的人》中說的那樣,“起初,我還以為大家爭議的對象是我,漸漸的,我感到這個被爭議的對象,是一個與我毫不相關的人。我如同一個看戲人,看著眾人的表演。我看到那個得獎人身上落滿了花朵,也被擲上了石塊、潑上了污水。”置身於這樣一種喧囂的荒誕中,莫言恐難以抽身,他只能苦笑著打趣,希望中國能儘早有新的諾貝爾獎獲得者。
  1994-2013年部分諾獎作家獲獎後的第一本書
  ?鏈接
  1994-2013年部分諾獎作家獲獎後的第一本書
  ●1994年
  大江健三郎(1935-)日本小說家。
  獲獎4年後,1998年出版新作《如何造就小說家如我》。
  ●1996年
  維斯拉瓦·辛波絲卡(1923-2012)波蘭詩人。
  獲獎6年後,2002年推出詩作《瞬間》。2012年2月1日,辛波絲卡逝世。
  ●1997年
  達里奧·福(1926-)意大利諷刺劇作家。
  獲獎後1年,1998年推出新劇作《Marino libero! Marino è innocente!》。
  ●1998年
  若澤·薩拉馬戈(1922-2010)葡萄牙記者、作家。
  獲獎後2年,2000年出版文學作品《岩洞》。2010年6月18日,薩拉馬戈在西班牙蘭薩羅特島家中去世。
  ●1999年
  君特·格拉斯(1927-)德國作家。
  獲獎後3年,2002年出版小說《蟹行》。
  ●2001年
  V·S·奈保爾(1932-)印度裔英國作家。
  獲獎後1年,2002年寫出雜文集《我們的普世文明》,2003年推出小說《魔種》。
  ●2003年
  約翰·馬克斯維爾·庫切(1940-)南非作家。
  獲獎後2年,2005年推出小說《慢性男人》。
  ●2004年
  埃爾弗里德·耶利內克(1943-)奧地利女作家。
  獲獎後2年,2006年推出全新劇本《Einar》。
  ●2005年
  哈羅德·品特(1930-2008)英國劇作家。
  諾獎後無新作,2008年平安夜,得獎後3年,78歲的他因癌症過世。
  ●2006年
  奧爾罕·帕慕克(1952-)土耳其作家。
  獲獎後1年,2007年他寫出諾獎後的最新小說《爸爸的手提箱》。
  ●2007年
  多麗絲·萊辛(1919-2013)英國作家。
  獲獎後已無創作,萊辛於英國當地時間2013年11月17日早間去世,享年94歲。
  ●2010年
  馬裡奧·巴爾加斯·略薩(1936-)是擁有秘魯與西班牙雙重國籍的作家及詩人。
  諾獎後最新作品未找到。
  ●2011年
  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1931-)瑞典詩人。
  諾獎後最新作品未找到(與其身體狀況有關)。
  ●2013年
  艾麗絲·門羅(1931-)加拿大女作家。
  獲獎同年,她推出最新短篇小說集《親愛的生活》。
  B06-B07版撰文整理 新京報記者 柏琳  (原標題:莫言很熱 莫言很忙(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f02cfsig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